電影簡介

「眷村文學」既是專屬眷村人所有,也是臺灣獨特而珍貴的文學資產。此種在槍桿下誕生的文學類型,在世界文壇上,亦屬罕見。紀錄片《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用影像記錄眷村文學作家心路歷程,包括被譽為「詩壇鐵三角」的洛夫、張默、瘂弦,三人創辦的《創世紀》詩刊,影響臺灣詩壇的走向逾一甲子﹔另外,還有傑出的小說家和散文家斯人斯事的介紹,從司馬中原、朱西甯,到齊邦媛、白先勇、陳芳明、封德屏、袁瓊瓊、蘇偉貞、朱天心、梅家玲、張啟疆等,影片以採訪、實景、重現、新聞片段、照片、動畫、主題歌曲各種元素,書寫眷村生活的各個面向,重現眷村生活與記憶,呼喚觀眾回到文學的心靈家園,對土地與族群認同等敏感議題做出省思與回應。

Next

劇情大綱

「眷村文學」既是專屬眷村人所有,也是臺灣獨特而珍貴的文學資產。

1949年從中國大陸移居臺灣各地的族群,大批國軍及其眷屬隨中央政權撤退來臺,這些陸續從中國大陸移居臺灣近60多萬的軍人及數目不詳的眷屬,造就後來的眷村文化。起先是臨時搭建的庇護所;後來是集體安置的房舍,都造成眷村的生活空間及社會文化,在日後與外界社會環境有明顯的差異。此一特殊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融合,來自時代的巨變與國家的集體支配,形塑出大規模族群遷徙後的眷村生活文化與空間。

眷村故事是大時代的故事,其形成背景是中華民國近代史重要的一頁,也是台灣史不可分割的部分。本片透過訪談、資料影片、動畫元素,與史料的運用,期能藉著影像和聲音的詮釋來呈現眷村文學的作家風貌與豐富內涵。

文學史家梅家玲說: 眷村文學可以從廣義的跟狹義的兩方面來說,如果是談廣義的眷村文學的話,那麼凡是一切涉及到跟眷村相關的人或者是事的文學書寫,都可以被納入為眷村文學的範圍之內,..談到狹義的定義的話呢?應該是要出自於所謂的眷村文學家之手的文學,那麼什麼叫做眷村文學家呢,就是在眷村出生長大,那麼整個的這個l眷村的經歷帶給他們一生非常深刻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呢,當然也都留駐到他們的文學書寫當中,成為他們書寫當中非常重要的內在肌理。

第一代的作家作品中較多著墨在反共和懷鄉,而第二代的眷村作家們,他們是在臺灣出生了,那麼眷村的土地就是他們的家園之所在,對於這種鄉土的認知,顯然比他們的父執輩要來得複雜得多。從反共回鄉小說到眷村小說這個中間的轉變,對於新一代的作家來講,他們現在要面對的問題,是一個比較切身的,關乎於土地,也就是所謂的家國鄉土的問題,第二代的眷村小說家們,他們對於眷村的情感,跟他們的父母輩對中國大陸的情感,既相同又不相同,他們在眷村被拆遷改建的過程當中,因為土地、因為家的改變而產生了不同的一種反思,這些想法也反應在他們的作品中。

多位作家也在受訪時表達了她們對性別、階級、族群、身分認同的關注,並對「共情」「共感」做出了詮釋 , 形成多音交響的不同角度和豐富內容。

在性別和階級意識方面:

作家朱天心認為: 眷村沒有那個傳統的家戶長制的架構在,所以她覺得眷村女孩也是好飛揚跋扈,好敢,男女好平等,這些是在一個沒有建構的家庭制度下才有可能。

本片中還有文學史家對個別作家的評論和致敬:例如梅家玲教授所說:

在閱讀白先勇的小說時,他的家國感是跟他的歷史感、滄桑感是分不開的,如《臺北人》中,他不斷的在今昔之間,去做相互的映照,談到家國的問題也是如此,他們不斷的用文字書寫,其實就是要在為已經逝去的那個時代留下見證,要為他們的祖輩留下曾經在歷史走過的印記。

作家蘇偉貞說:

而因為有了眷村文學,相對來說也有了對眷村文學的評價,眷村文學的評價像王德威教授就曾經說過,眷村生活是在49年之後台灣文化來說極其重要的現象之一。另外,廖咸浩 教授說眷村文化並不是大陸文化的子文化,而是台灣文化的母文化之一,梅家玲教授定位眷村比較是偏向從反共文學和探親文學作為一個脈絡來討論,這些對眷村文學的論述,見證了時代變遷與滄桑,以及眷村文學多方面的發展,也是對眷村文學特質的肯定。

紀錄片《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用影像記錄眷村文學作家心路歷程,包括被譽為「詩壇鐵三角」的洛夫、張默、瘂弦,三人創辦的《創世紀》詩刊,影響臺灣詩壇的走向逾一甲子﹔另外,還有傑出的小說家和散文家斯人斯事的介紹,從司馬中原、朱西甯,到齊邦媛、白先勇、陳芳明、封德屏、袁瓊瓊、蘇偉貞、朱天心、梅家玲、張啟疆等,影片以採訪、實景、重現、新聞片段、照片、動畫、主題歌曲各種元素,書寫眷村生活的各個面向,重現眷村生活與記憶,呼喚觀眾回到文學的心靈家園,對土地與族群認同等敏感議題做出省思與回應。

Next

預告觀賞